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5月秘密会见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
郭汝瑰的生平与潜伏生涯
郭汝瑰于1907年9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(今重庆市铜梁区)一个书香门第。其曾祖父郭和熙为道光年间举人,父亲郭锡柱在清末科举中名列重庆府榜首,因科举废除而回乡教书。郭锡柱常抨击北洋军阀的腐败,影响了郭汝瑰对社会不公的认识。
1919年,郭汝瑰随父迁至成都,入读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及联合中学,受五四运动影响,接触进步思想,参与反对封建教育的学潮。1925年,他面临学医、学工或从军的选择,最终受堂兄郭汝栋及友人陈廷栋建议,改名“汝瑰”,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。当时正值国共合作,他在周恩来、恽代英、萧楚女等共产党教官的授课下,阅读李达、陈独秀的著作,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。1928年5月,尽管蒋介石发动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白色恐怖笼罩全国,郭汝瑰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7年国共分裂后,郭汝瑰因堂兄郭汝栋投靠蒋介石,处境艰难。1930年,他奉党组织指示策动兵变未果,逃往日本,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3期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愤然退学回国,考入中国陆军大学第十期,以第一名毕业,获杨杰推荐进入研究院深造,并担任战史教官。
抗战中的军事生涯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郭汝瑰被调至第十八军第十四师任参谋长,随陈诚参加淞沪会战。1937年9月13日,战事最激烈时,他临危受命,接替畏战的第42旅旅长,指挥南塘口阵地防御。南塘口是阻止日军突破的关键,战斗持续七天七夜,42旅从8000人减至2000人,阵地未失。郭汝瑰因此名震军界,获陈诚提拔为第五十四军参谋长,成为蒋介石眼中的“红人”。
抗战期间,他参与武汉会战、长沙会战,提出创新战术,如在武汉会战中建议以山地作战消耗日军机械化优势,获采纳。1944年,他以副武官身份赴英国考察,1945年回国后任军务署署长,接触国民党高层,见识其腐败,更加坚定重归党组织的决心。
潜伏与情报工作
1945年4月,郭汝瑰在重庆通过黄埔同学任逖猷,与中共地下党任廉儒接头,5月秘密会见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,表达回延安的愿望。董必武认为他在国民党高层的价值更大,指示他继续潜伏,传递情报。郭汝瑰接受任务,开始了四年的隐秘生涯。
作为国防部作战厅长,他身处国民党军事核心,掌握绝密计划。1947年5月,蒋介石计划进攻山东解放区,郭汝瑰将作战部署抄录,藏于烟壳中,交给任廉儒。情报及时送达解放军,促成孟良崮战役胜利,全歼国民党精锐74师,击毙师长张灵甫。1948年淮海战役前,他奉命制定作战方案,将计划秘密传递,并诱导蒋介石放弃固守蚌埠,改在徐州外围作战,使国军易被分割歼灭。解放军因此大胜,歼敌55万余人。
潜伏期间,他面临巨大风险。杜聿明因其简朴生活起疑,曾到其家中,见沙发破旧,更加确信他是共产党人。杜多次向蒋介石举报,但蒋信任郭汝瑰,斥责杜“党国难道无清廉之人?”郭汝瑰保持清廉形象,化解危机。
1949年12月,他奉命在宜宾率72军起义,召开军官会议,宣布起义决定,通电全国,迎解放军入城,破坏蒋介石固守西南的计划。宜宾和平解放,标志着他潜伏使命的圆满结束。
佩服的两位国民党将领
在《郭汝瑰回忆录》中,他坦言在国民党军中仅佩服两位将领:张治中和傅作义,因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为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着想的胸怀。
张治中(1890年10月27日—1969年4月6日),字文白,安徽巢县人,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,素有“和平将军”之称。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,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,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,与周恩来、恽代英结下深厚友谊。抗战期间,他率第五军参加“一·二八”淞沪会战,1937年任湖南省主席,因“长沙大火”事件被革职。1945年,他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,1949年促成新疆和平解放。
张治中多次参与国共和谈,主张和平解决冲突。1947年,他在南京国防部会议上公开反对内战,强调“我们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,不是自己人”。1948年,他在新疆释放131名共产党人,展现了对和解的诚意。1946年重庆“较场口事件”后,他保护民主人士免受进一步迫害。1949年4月,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,他留在北平,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,担任中央副主席。这些行动体现了他超越党派、追求国家统一的信念,赢得了郭汝瑰的敬佩。
傅作义(1895年6月27日—1974年4月19日),字宜生,山西荣河人,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,抗日名将。1915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五期,1927年参加北伐,1936年发起百灵庙战役,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。抗战期间,他担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,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“剿总”司令。
1948年底,解放军围困北平,傅作义面临艰难抉择。他通过秘密谈判,于1949年1月22日签署《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》,率25万国民党军撤出北平,解放军和平入城。此举避免了古都毁于战火,保护了故宫、颐和园等文化遗产,200万北平市民免受战乱之苦。傅作义的决定展现了战略远见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,郭汝瑰因此对他深感钦佩。
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涯
新中国成立后,郭汝瑰未公开特工身份,按起义将领待遇安排工作。1950年6月,他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长,负责交通建设。1951年1月,调至南京军事学院,任合同战术教员及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,以丰富经验授课,深受学员尊敬。他参与编撰《中国军事史》和《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》,以严谨著称。
恢复党籍是他毕生心愿,但因早期入党证明人已故,联系人任廉儒赴港潜伏,无法作证,申请屡被搁置。1957年肃反运动中,他被诬为国民党特务,遭逮捕,董必武出面澄清,助其平反。反右运动中,他被划为右派,后因中央军委认定“情节轻微”免于处理。
1970年,南京军事学院撤销,他返回重庆定居,过简朴生活。1980年4月9日,73岁的他恢复党籍,35年夙愿得偿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我坚持35年,接受考验,证明我经得住考验。”晚年,他居住在70余平方米的简陋公寓,拒绝组织提供的住房改善,潜心撰写回忆录,披露潜伏细节,表达对张治中、傅作义的敬仰。
1997年10月23日,郭汝瑰因车祸去世,享年90岁。中央军委追悼会高度评价他“惊险曲折、丰富深刻的一生”,赞其为抗战与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。他以副兵团级待遇离休,留下清廉、正直的形象。
郭汝瑰的潜伏生涯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隐蔽战线上的智慧与勇气。他在国民党军中身居高位,却始终忠诚于革命事业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。他对张治中和傅作义的佩服,反映了他对和平与人民福祉的重视,这与他的革命理想相一致。
张治中的和平努力和傅作义的北平解放决策,体现了在乱世中为国家与人民着想的担当。郭汝瑰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个人的传奇经历,也为研究国共关系和解放战争提供了珍贵史料。他的故事提醒人们,真正的英雄往往在最危险的环境中默默奉献。
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